6)軋制過程中的調整
軋制過程中主要的調整過程是通過檢查軋件運行及尺寸情況來判斷導衛(wèi)、軋槽使用、速度調整等工藝制度是否合理,從而保證不產生堆鋼事故,同時軋出合格的產品。調整的依據是通過“觀察”、“取樣”、“木印”、“打擊”等方法獲取的。
觀察軋件在機架間咬入過程中出口是否有“抬頭”,如有則進口滾動導衛(wèi)安裝過低;反之軋件頭部若有“下扎”現象,則可判斷進口滾動導衛(wèi)安裝過高。觀察通條圓軋件,若存在扭轉現象,則說明進口滾動導衛(wèi)導輪間隙或軋件高度尺寸過小。
通過對飛剪切頭(尾)或是碎斷軋件進行取樣可以判斷軋槽的磨損情況、導衛(wèi)的使用對中及輥縫是否符合軋件尺寸要求,判斷可分下列幾種情況:
軋件兩側輥縫印的寬度尺寸不一樣,說明進口導衛(wèi)安裝不正;
軋件高度尺寸合適,而寬度尺寸波動較小,說明來料斷面尺寸不足或是張力過大;
耳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來料過大,在進入下一架軋機時引起孔型過充滿,這種情況,其軋件斷面比較充滿,軋件兩邊都有耳子;其二是本機架壓下量過大,其軋件也是雙邊耳子,并高度尺寸過??;其三是入口導衛(wèi)較偏,表現為軋件一邊有耳子,一邊尺寸比較欠缺;其四是入口導衛(wèi)過大或損壞,這種情況,軋后的軋件斷面不規(guī)則,兩邊帶耳子,應及時更換導衛(wèi)。
折疊,一般為前某一機架出現耳子或劃傷后再經過軋制而所致,應及時查找原因。
上下不對稱(橢圓度不合適),由錯輥或是進口導衛(wèi)過大造成的。
軋件上有周期性的麻面、凹坑、壓痕,是因軋槽有“掉肉”、裂紋所致。
燒木印是對軋件作動態(tài)檢查的簡單有效手段。其方法是用一根木條直接貼在運動著的紅鋼的輥縫位置,然后取出觀察燒木的印跡形象,從而判斷軋件的充滿程度、導衛(wèi)及軋輥的使用情況等。
成品尺寸的調整應在上述判斷方法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方法來進行。下面介紹幾個簡單的判斷調整方法:
通過成品尺寸取樣測量或用燒木樣的方法觀察軋件寬度在整個軋件的頭、中、尾尺寸變化為大、中、小,應判斷機架間存在過大的拉鋼軋制,應及時通知主控臺盡快調整;
軋件通條尺寸變化不大,高度尺寸合適,寬度少量超差,應調整成品前孔及成品前前孔鋼料。如寬度超差量大,應進行調整整個機組的軋件尺寸;
在各道次軋件尺寸控制過程中,應在保證基本接近標準軋件尺寸的基礎上同時放大或縮小,使各道次變形均勻分配,不能存在個別道次變形大,而有的道次變形小的現象。中間道次軋件的尺寸確定可在交接班通過試軋小鋼來標定。隨著軋槽的磨損,班中輥縫調整可采用輥縫補償的辦法來進行,這樣避免了各道次間變形量的不均,從而也使主控臺操作工對軋速容易掌握及調整,使上下能結合一致。
由主控臺的實際軋制負荷及延伸系數與理論值比較來判斷各道次的變形量是否合理。
成品尺寸的橢圓度不合適,應檢查成品軋輥孔槽或進口導衛(wèi)的開口是否過大。